美泊利珠单抗治疗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的中国III期研究数据表现积极

本地新闻 

近日,美国胸科学会(ATS)年会以海报形式公布了美泊利珠单抗(商品名:新可来®)中国III期随机对照试验(201536;NCT03562195)积极结果。该试验评价了美泊利珠单抗在中国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表明,美泊利珠单抗可显著降低哮喘急性发作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并提高肺功能。

“既往研究发现,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嗜酸性粒细胞炎症表型约占三分之二,哮喘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5(IL-5)密切相关。美泊利珠单抗靶向结合IL-5,阻断IL-5与其受体在嗜酸性粒细胞表面的结合,能够持续降低重度哮喘患者血嗜酸粒细胞数量至正常水平,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所介导的炎症和组织损伤,改善哮喘症状并减少急性发作,且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其他影响较小。这项在中国完成的III期随机对照试验数据令人鼓舞,作为一种联合维持疗法,美泊利珠单抗有望为中国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陈如冲教授表示。

“我们很高兴看到美泊利珠单抗能够持续和显著降低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的急性发作率,并且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肺功能。作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靶向IL-5单克隆抗体生物制剂,美泊利珠单抗已被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1]和《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用于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患者[2]。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美泊利珠单抗能够满足更多中国哮喘患者的未尽之需。”副总裁、GSK中国医学事务负责人Pauline Ng博士表示。

这项为期52周治疗期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分组III期随机对照试验采取了与全球关键性III期研究MEA115588相似的研究设计。在意向治疗人群中,与安慰剂组在第52周时相比,美泊利珠单抗显著降低哮喘急性发作率65%(发生率比值<1的后验概率:>0.999,p<0.001),显著延长首次发生哮喘急性发作的时间(p<0.001),显著降低需要住院治疗/急诊科就诊的哮喘急性发作率70%(p=0.012)。同时,美泊利珠单抗组的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较基线的平均降幅更大(均差值-7.1,p=0.001),支气管扩张剂给药前一秒用力呼气量较基线的增长幅度更大(均值差137.1ml,p=0.006)。在安全性方面,美泊利珠单抗组与安慰剂组在实验室指标、心电图或生命体征方面均未见显著差异,观察到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也与已知的安全性特征一致。

美泊利珠单抗已在多个国家或地区获批用于治疗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目前,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正式受理美泊利珠单抗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适应症注册申请[3]。如果获得批准,美泊利珠单抗将成为中国首个针对成人和青少年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的靶向IL-5单克隆抗体生物制剂。

* 美泊利珠单抗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适应症尚未在中国获批,GSK不建议任何未获批药物或适应症的使用

 

 

关于201536;NCT03562195临床研究

这是一项在中国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分组的Ⅲ期随机对照试验。入组受试者患有SEA(入组时BEC≥150个细胞/μL 或 过去12个月内≥300个细胞/μL),年龄≥12岁,持续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治疗(≥500 µg/天丙酸氟替卡松或等效剂量),联合至少1种控制药物,且既往有≥2次哮喘急性发作史。

受试者经过1~4周的导入期后,按1:1随机分配至两组队列:美泊利珠单抗100 mg组或安慰剂组,经皮下注射(SC)给药,每4周一次,连续52周,外加常规哮喘维持治疗。

在两个队列中,为期52周的试验结果如下:

  • 与安慰剂组相比,美泊利珠单抗显著降低哮喘急性发作率(CSE) 65%(发生率比值<1的后验概率:>0.999,p<001),显著延长首次发生CSE的时间(p<0.001),同时显著降低需要住院治疗/ED就诊的CSE 70%(p=0.012);
  • 与安慰剂组相比,美泊利珠单抗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SGRQ评分较基线的平均降幅更大(均值差-7.1, p=0.001),提高肺功能,支气管扩张剂给药前FEV1较基线的增加幅度也更大(均值差1ml,p=0.006);
  • 135例(6%)美泊利珠单抗组和146例(96.7%)安慰剂组受试者在治疗期间发生不良事件;其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感染类疾病(MedDRA系统器官分类;美泊利珠单抗组n=107[71.8%],安慰剂组n=112[74.2%])。安慰剂组出现了2例死亡病例;美泊利珠单抗组未见死亡病例。美泊利珠单抗组与安慰剂组在实验室指标、心电图或生命体征方面均未见显著差异。

关于新可来®(通用名:美泊利珠单抗注射液)

作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靶向人抗白介素-5(IL-5)单克隆抗体生物制剂,新可来®最先于2015年在美国获批用于治疗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新可来®通过与IL-5结合,阻断IL-5与嗜酸粒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从而使血液中嗜酸粒细胞的数量降低并维持在正常水平[4]

新可来®已在41个临床试验中对超过4000例患者、横跨多种嗜酸性粒细胞适应症进行了评估。在美国,该药成为首个获批用于治疗四种由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引起的炎性疾病: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和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药物。截止目前,新可来®已获美国、欧洲及其他超过25个市场批准,作为一种联合维持疗法治疗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患者。

关于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SEA)

重度哮喘被定义为一种需要用高剂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第二种控制药物(和/或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才能维持“控制”,或尽管采用了这种疗法仍表现为“未控制”的哮喘[5]-[8]。重度哮喘患者也可根据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情况进行分类。重度哮喘患者中有一亚类,其肺部炎症是由嗜酸粒细胞(白细胞的一种)数量过多而致,这类被称为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患者[5]-[8]。白介素-5(IL-5)是促进嗜酸粒细胞成熟、功能活化和存活的主要细胞因子,并且为嗜酸粒细胞从骨髓迁移至肺部及其他器官提供重要信号。根据一项真实世界的观察研究[9],高达80%的重度哮喘为嗜酸粒细胞性哮喘。SEA通常症状控制不佳、导致肺功能下降、急性发作频率高且损害患者生活质量,因此该疾病具有较高的疾病负担。我国尚无任何治疗SEA的生物药。因此,亟需一种既有效又耐受性良好的疗法,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化的治疗方案,减轻SEA患者的疾病负担。

关于GSK

葛兰素史克(GSK)是一家以“汇聚科学、技术与人才,合力超越,共克疾病”为使命的全球生物医药公司。如需更多信息,请访问gsk.com/company

 

媒体问询

Chloe Yao(chloe.x.yao@gsk.com)

 

参考文献

[1]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lobal Stratrgy For Asthma Managemnet and Prevention, 2023. Available At< www.ginasthma.org> [Accessed 22 May 2023]

[2] China Asthma Guideline 2020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43(12), 26

[3] 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 Available At< www.cde.org.cn/main/xxgk/listpage/9f9c74c73e0f8f56a8bfbc646055026d> [Accessed 22 May 2023]

[4] European summary of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available at https://www.ema.europa.eu/en/documents/product-information/nucala-epar-product-information_en.pdf last accessed February 2023

[5] Pavord, I. D. et al. Mepolizumab for severe eosinophilic asthma (DREAM): a multicentre,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2012. 380, ISSUE (9842) 651-659

[6] Ortega, H.G et al Mepolizumab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Eosinophilic Asthma. N Engl J Med 2014; 371:1198-1207

[7] Bell, E.H. et al. Oral Glucocorticoid-Sparing Effect of Mepolizumab in Eosinophilic Asthma. N Engl J Med 2014; 371:1189-1197. DOI: 10.1056/NEJMoa1403291

[8] Chupp GL, et al. Efcacy of mepolizumab add-on therapy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markers of asthma control in severe eosinophilic asthma

[9] Azim A, et al. Clinical evaluation of type 2 disease status in a real-world population of difficult to manage asthma using historic electronic healthcare records of blood eosinophil counts. Clin Exp Allergy. 2021 Jun;51(6):811-820.